上海网球尝试职业化 少年“单飞”闯荡天涯
转载自《解放日报》作者:龚洁芸
初冬,位于黄石路上的上海浦东网球俱乐部有点冷清,几大片网球场上,只有“小猫”三两只在训练。正值冬训,队里似乎“人气不足”。但是此刻,在地球的另一端,俱乐部十多位13、14岁的小将们,却轮番在国外的网球俱乐部比赛中登场亮相。
他们体验的,是所有国外职业网球选手的成长之路,这里面,有艰辛,也有收获。这几年来,除了培养出吴迪、张之臻等全国冠军和王蔷、周弈妙等女网小花,上海浦东网球俱乐部的后备梯队日益壮大。让孩子们从小就“单飞”,给他们量身定选合适的教练,“体制内”的上海网球队开始尝试职业化的道路,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。
新模式:从小开始单飞
手握机票的刘汉屹这次的目的地是美国佛罗里达尼克网球学校,年仅13岁的他第一次出国,就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,没有家人同行,也没有教练陪伴。临上飞机前,父母千叮咛万嘱咐,教练也反复交代,但是小男子汉说:“没事,我可以。”
两天之后,尼克网球学校来了回馈:刘汉屹仅仅用了一个上午就完成了所有注册、入学和住宿手续。3个月的训练时间里,刘汉屹拿到了学习和自理两项测评的满分。
虽然刘汉屹技术和比赛的分数略低,但是在上海浦东网球俱乐部总经理苏忠明看来,“效果达到了”。苏忠明认为,网球是一个高度职业化的项目,但职业精神靠“圈养”是学不来的。“像刘汉屹在尼克学校学到的学习和自理能力,将让他受益匪浅。”苏忠明说,这是职业网球选手最需具备的两项能力,“在国外,孩子们要自己洗碗、洗马桶,自己找教练训练比赛,而这些事情,国内一般都被‘包办’了。”
如今,上海浦东网球俱乐部在美国、西班牙和澳大利亚有六个定点合作的高级别网球俱乐部,俱乐部每年会定期把孩子们送去训练比赛。但俱乐部有明确规定:一次只能去一个队员。这么做,一是“逼”孩子们讲英文,和国外选手交朋友;二是培养他们单独训练比赛的能力,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。
新理念:队员自选外教
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。在浦东网球俱乐部,来来去去的外教不少。给不同的选手选不一样的外教,让队员自己挑选“心仪”的外教,这是俱乐部的另外一种创新。
这与职业选手和教练合作模式不谋而合。在浦东网球俱乐部理念中,教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,照球员发展阶段按需下单才最经济实惠:“球员从8岁到20岁,都由一个教练带,这并不科学。就像哪个小学老师会把学生带到大学?”怎么选,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选择题:可以教练选队员,也可以队员选教练,关键是要“对症下药”。
前几年,中国男网领军人物吴迪陷入了苦闷,没有合适的教练,让欲冲击世界前100的他迷失了方向,世界排名始终徘徊在400多位。这时候,他通过队友联系到了法国教练大卫。对有些爱偷懒的吴迪,大卫处处开导和风细雨,却又讲到“点子”上,吴迪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,训练刻苦,严于律己,排名一下子蹿到了160位之上。
去年全运会之前,张之臻被“扔”到西班牙巴塞罗那BBT俱乐部,师从纳达尔的“亚洲战术教练”。这个专门针对亚洲选手制定战术的专家给张之臻指导了4个月,他回到全运会赛场就拿下了全国冠军和ITF的两个冠军。
外教带给中国球员的,是先进的技术,更多的是职业理念。自律,是他们对中国球员反复强调的职业精神。张之臻回到队里,和队友们一起打游戏打到午夜,外教得知了,停训一星期,扣掉他一个月的训练津贴,毫不手软。
新景象:饭钱都去哪了
临近中午,俱乐部开饭了。记者走进食堂,只见两三个工作人员在用餐。虽然说是自助餐,但只有一荤两素一个汤。员工私底下议论:“吃得这么差,俱乐部是不是太差钱了?”
苏忠明苦笑,不是差钱,是要把钱用到刀刃上:“俱乐部由上海市体育局和浦东新区共组,虽然是体制内的,但国家的钱不能乱花,走职业化道路,更要精打细算。”
去年全运会获得两金一银一铜,俱乐部请的五个外教成为焦点,总有其他省队来打听上海砸了多少重金。对于价钱,俱乐部透了底:请个外教的价钱,比请本土国家队的教练还要“实惠”。比如伯蒂奇的体能教练,全运会一个月的聘期,不过也只有2000欧元。
十年的职业化摸索,苏忠明早就练就了一双专业的眼睛。俱乐部请外教,都是经济适用教练,或请国外俱乐部教练联系介绍,或跳开中介公司直接面谈“杀价”。
如今,每年要把二十来个队员送到国外训练,俱乐部立下规矩:所有在外费用,凭“本事”报销:打比赛拿前八名报一半,前四名全部报销。此外,每次出国,俱乐部还要求家长负担1/3的费用。“我们不是不能全部承担,但是尝试职业化,就要有职业化的激励机制,”苏忠明说,相比国外打球的“个体户”,中国的孩子已经十分幸福了,但这种幸福感往往会阻碍孩子的成长,“我们让家庭一起参与进来,就是要给孩子一种压力和责任感,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珍惜每一次出国训练比赛的机会,才会更刻苦努力。”
上海网球尝试职业化 少年“单飞”闯荡天涯
2014年12月31日